山东胜利职业学院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
时间:2025年08月05日 15:21 来源: 浏览次数:[] |
2024年,学校以“文化浸润、进德修业”为核心理念,构建“课程+社团+校企+非遗”四位一体艺术教育体系,深度融合石油文化特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,通过课程开发、品牌活动、校企协同等路径,全面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与职业精神,形成“以文化人、以文育人”的鲜明特色。
一、教学核心工作与成效
(一)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
学校设有《美》《美术鉴赏》《音乐欣赏》《素描》《平面设计技术》《网店美工》《融媒体设计与制作》《色彩基础与搭配技巧》等课程,将石油文化、工匠精神结合专业特色深度融入教学内容。为有效推动石油精神进教材、进课堂,强化学生“我为祖国献石油”的职业理想,学校还精心编写15个课程思政教学案例,受到全体师生一致好评。
此外,学校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,与胜利油田共建“工匠展览馆”,定期邀请大国工匠进校开展“企业大讲堂”、“工匠大讲堂”,联合胜利油田宣传文化中心,组织学生参与拍摄《法医秦明》《如愿》等3部微影视作品,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与艺术创作能力,优化沉浸式艺术育人环境。
(二)文化育人品牌活动
学校致力于深化“三一行动”常态化机制。在“每日一诵”中,各专业结合特色精选《关雎》《道德经》《将进酒》《黄河,我的母亲河》等经典著作,开展总计8000人次参与的晨读活动,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;在“每月一歌”中,组织师生积极传唱红色歌曲,结合“铁人精神大讲堂”等“四大讲堂”体系,强化爱国主义教育;在“每期一书”中,依托“炎培书屋”定期开展主题阅读交流会,评选“书香班级”,打造“读好书、好读书”校园生态。
学校积极举办“颂黄河”等主题诵读比赛,活动覆盖全校专业,同步推进“红色薪火计划”、“思想领航计划”等“四大工程”,强化思政教育与文化浸润协同育人。
二、非遗传承与社团建设
(一)非遗传承
学校高度重视非遗技艺的传承。积极引胶东花馍、英山缠花等非遗项目进课堂,举办传承人工作坊与作品展览,通过工作坊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,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实践感知力。全年累计制作相关融媒体作品81部,其中5部获市级以上奖项。
(二)社团建设
学校持续加强学生社团建设,现已发展涵盖艺术、学术、体育等多领域的17个学生社团,其中校级重点社团5个,二级学院社团12个。全年注册参与学生达1521人次,累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90余场。在特色活动方面,蜂巢戏剧社深入幼儿园开展公益儿童剧演出,学生们不仅精心编排剧目,还亲手制作手工艺品赠予儿童,并通过直播筹款帮扶困难家庭幼儿;青言社则充分发挥朗诵特长,与东营区图书馆合作录制无障碍"有声书籍",助力全省视障儿童共享文学之美。
三、育人成效与未来展望
(一)育人成效
通过系列文化育人实践,学校艺术教育取得显著社会效益。蜂巢戏剧社参与的“希望小屋”公益项目因创新服务形式和温暖育人内涵,获得共青团山东省委专项表彰;全年艺术教育活动获大众网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,有效彰显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。这些成果既是学校文化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,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持续活力。
(二)未来方向
面向2025年,学校将紧密围绕“高水平专业群”建设目标,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:一是深化石油文化精神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,在教学设计中强化产业文化基因;二是系统开发非遗传承课程体系,推动胶东花馍、英山缠花等非遗技艺转化为规范化教学内容;三是积极探索“艺术+科技”跨学科育人模式,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创新传统文化传播路径,构建更具时代特色的育人生态。
下一条:我校未开设艺术类专业
【关闭】